习总书记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海运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洋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运贸易可以带动船舶制造、港口建设、航运服务、海洋工程装备开发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备的海洋经济产业链,为经济建设提供物资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海洋强国建设可以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发展海运贸易既能够完善港口与内陆运输网络的多式联运体系,有效连接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促进资源高效流动和产业协同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又能够促进对新兴市场的开拓,优化全球市场布局,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近年来,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2023年,中国船队规模居世界第一,外贸海运量占世界海运量的30.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1亿标准箱,在全球前10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7席;海运连通性全球领先,海运航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港口相连,航线密度和频率持续提高;电子航道图覆盖航道里程超过5700公里,海运进口集装箱、大宗散货电子放货平台应用不断拓展,港口操作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当前,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海运贸易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风险日趋增加。中国海运贸易需要从国际合作、全球治理、技术创新、优化重组等方面,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海洋强国建设。
海运业的健康发展对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海运合作,倡导国际港航互联互通新方案。进一步扩大“丝路海运”联盟号召力,在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物流仓储一体化等方面,完善合作交流机制,建设常态化政府间互通平台,推动东道国港航企业、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海事智库等多方主体的参与,构建多元化的合作网络。依托自身优势融入全球海运体系,优化海外支点港口布局,满足相关国家进出口贸易需求。鼓励中国港口企业“走出去”,推动海运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协调经济政策,开展范围更大、水平更高、层次更深的区域合作,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海运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服务与保障国际海运发展中体现国际影响力。我国要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构建有利于世界海运贸易健康发展的国际海运规则。积极参与全球海运治理变革,提升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海运贸易格局中的话语权。完善治理规则,深化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加强国家顶层设计,深化与国际机构的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海运贸易中的影响力。主动参与国际海运碳定价规则的制定,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更为统一和合理的碳减排标准,为海运碳减排规则制定和责任认定贡献中国智慧。
锚定智慧航海目标,积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海运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要加速海运技术革新,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联通。围绕海洋工程、智能船舶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利用数字要素赋能港口服务,打造数字孪生智慧港口,优化港口服务质量,培育形成若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化高端海运服务企业。建设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完善港口“智慧大脑”。创新港口生产运营模式,提升生产运营和安全绿色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在数字技术支撑下整合优化共享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信息,实现内外贸海运数据一体化,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资产配置,有助于海运服务提质扩量增效。要支持海运企业重组整合,塑造产业链优势。将混业经营的海运企业定位不同市场或航线,实现专业化分工。做大做强海洋运输企业,将资源向海运优势企业集中,提高重要物资运输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海洋运输安全。
当前,国际海运贸易竞争日趋激烈,要加快推动“海运+”多业态发展,以“海运+现代物流”催生智能物流系统、“海运+科技”催生智能航运等,保障中国海运贸易稳步发展,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